孙乃树《西方美术欣赏》——话题九(二):十九世纪欧洲美术之浪漫主义

来源:本站

2022-11-09 22:54:01

2.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鄙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的规范和法则,不喜欢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为题材,浪漫主义热衷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反对古典主义冰冷概念化的东西,浪漫主义强调激越的感情和极端个性化的描写。

 

浪漫主义在英国主要表现在风景画上。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西班牙語: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人们认为“近代欧洲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戈雅是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家,半岛战争时留在马德里,绘制了西班牙王位觊觎者约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画作记录了战争,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见的《战争的灾难》。

 

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 他的画风启发了后来的爱德华·马奈、巴勃罗·毕卡索及弗兰西斯·培根等画家。

 

戈雅是狂暴的骑士,有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烈性。之前介绍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被认为是是绅士。面对人间的悲喜剧,维拉斯凯兹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戈雅拔出剑就冲了上去。如果维拉斯凯兹的绘画精神是西班牙民族的,那戈雅是全世界的。被称为“绘画上的莎士比亚”,想象无所不包,题材也是,肖像、风景、静物、神话故事、现实故事、象征性描写、悲剧戏剧闹剧、人鬼神,什么都画。

 

戈雅有三样嗜好,调戏女仆,参加决斗,绘画。

 

图片320.png

裸体的马哈(La maja desnuda),1797年到1800年,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图片321.png

着衣的玛哈(La maja vestida),1798年到1805年,收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他的绘画色彩鲜明。当时西班牙是一个宗教法规严厉的国家,禁止描绘裸体,他敢于画《裸体的马哈》(马哈是西班牙语“姑娘”的意思)。由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裸体的马哈》强烈不满,他又重新绘制了一幅表情、姿态一模一样的《着衣的马哈》,但拒绝在原画上修改。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将《裸体的马哈》印成邮票,成为集邮界热门的收藏品。

 

西班牙贵族臣服于法国,于是西班牙人民不停地组织起义和反抗。当时法国军官让他画画,他给自己的画室贴了条子“聋者之宅”,拒绝为侵略者作画。

 

图片322.png

1808年5月2日,1814年

 

1808年5月2日起义

 

图片323.png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14 年,布面油画,266 厘米 × 345 厘米(105 英寸 × 136 英寸),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色调上,亮和暗形成尖锐对比,表达了激越的情感,愤怒、激情、正义、爱和憎。

 

戈雅有很多版画,被称为“卡布里乔思”(狂曲的意思)。把人间的不平,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对侵略者的讽刺。

 

图片324.png

战争的灾难

 

《战争的灾难》,又称 《战祸》(西班牙语:Los Desastres de la Guerra)是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年)的一系列版画作品,共82幅。《战争的灾难》作于1810-1820年,出版于1863年,即戈雅死后35年。

 

虽然没有证据确切无法证明曾作为西班牙宫廷画家的戈雅创作该系列版画的动机,但应不脱1808年-1814年间于西班牙发生的梅奥起义、半岛战争等。该系列版画出版总数本超过一千套,但经过年久佚失后,现仅有少数留存。

 

该系列产品采用凹版版画技术,主要以蚀刻、凹版及雕刻工法。版画内容以战争带来灾难为主。编号47之前的作品,显示士兵、人民直接面对战争冲突的无助。48-64号作品描述1811年-1812年间,马德里受战争带来饥荒的影响。最后17件作品则反映对自由主义的失望。

 

总体而言,此系列版画充满描绘了战争场面的真实暴行及因之所带来的饥饿和人类退化。这些画面都被画评形容为对战争的“巨大愤怒”,及对战争的谴责。另外该系列类似摄影的版画工法,也于当时深深影响艺术界。

 

图片325.png

死神, 1786 – 1787,私人收藏(马德里)

 

戈雅曾评价说:“命运对向他求爱的人是冷酷无情的,为了爬上顶端付出的劳动烟消云散,我们向上爬仅仅是为了跌下来。”

 

他被宗教法庭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被赶出西班牙,流浪到法国,默默客死他乡。1828年4月16日死于法国波尔多。72年后,西班牙人开始认识到戈雅的伟大地位,开始封戈雅为西班牙的首席画家,在首都马德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西奥多·杰利柯(法语:Théodore Géricault;1791年9月26日-1824年1月26日)是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对浪漫主义画派和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师于卡尔·韦尔内,代表性作品为《梅杜莎之筏》

 

图片326.png

梅杜萨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1818年–1819年,收藏于卢浮宫

 

这幅画是在他27岁时画的,之后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标志。这幅画的尺寸是491厘米×716厘米。这幅画描绘了法国海军的巡防舰美杜莎号沉没之后生还者的求生场面。这场海难发生于1816年7月2日毛里塔尼亚附近的海域,海难当时至少有147人生还,起先是在一只自制的木筏上面漂流,但是13日后被救起时仅有15人幸存,期间他们缺少食物和饮水,甚至有人吃尸体来维持生命。导致这场海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杜莎号的船长失职无能,而这位船长是法国复辟王朝任命的,因此这一事件后来变成国际丑闻。不过实际上,任命贵族做船长是法国海军内部的惯例,当时的路易十八无权任命船长,也并无直接参与入这一事件。政府掩盖事件,遭到了舆论的反扑。

 

在选题上,画家之所以选择这个发生了没有几年的著名悲剧,是想引发大众舆论关注,来发展他的绘画事业。在正式成画前,他做了大量对这次海难的调查,同时在绘画前亦画了多次草稿。他采访了其中两个幸存者,复制了木筏的精细模型,前往医院、太平间,去观察死尸的色泽、纹理同埋人死时的样子。正如画家所料,这幅画在1819年在巴黎展览第一次展出时,就引起了很大关注,褒贬不一。尽管如此,这幅画仍搏得国际名声,今日被认为是法国绘画史上早期浪漫主义的开路先锋。

 

图片327.png

美杜莎之筏的草图,图中美杜莎之筏是按当时的水手获救时的情形复原的

 

在构图上,用了分常经典的古典主义手法,用了两个相悖对立的三角形,一个帆船的三角形向左向下拽,一个人的三角形向上,人的求生欲向前向上,想要摆脱自然的灾难束缚。自然灾难和人的生的欲望的对比,表达了激烈的感情。

 

image.png

两个三角形的构图,其中黄点是远方的船只的位置

 

帆、桅杆及其周边是第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包括几具尸体和坐着人,桅杆撑起了三角形的顶。站在木桶上面呼救的黑人是第二个三角形的顶,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基本同第一个三角形的底部重叠,这个黑人周边的人的手伸向他,引导观众视线集中到这个黑人身上,黑人挥巾求救的部分令画面情绪达到顶峰,表达出一种悲剧感。

 

图片328.png

美杜莎之筏,早期版本之一(28厘米×38厘米),存放在卢浮宫。

 

图片329.png

美杜莎之筏,早期版本之一(1818–1819, 38厘米×46厘米),存放在卢浮宫

 

杰利柯喜欢骑马,由于意外落马事故和慢性结核感染病发,在经历了长时间(11个月)的痛苦后,于1824年在巴黎去世。

 

图片330.png

皇家卫队的骑兵军官(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1812年,收藏于卢浮宫

 

它是杰利柯试图在其艺术中凝聚运动和结构的一个例子。它代表法国浪漫主义,其主题类似于雅克-路易·大卫的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但画面的非古典特征包括其戏剧性的对角线布置和有力的油漆处理。

 

图片331.png

艾普森的赛马(The Derby at Epson),1821年,收藏于卢浮宫

 

杰利柯对马着迷,创作了许多描绘它们的画作。在凡尔赛的皇家马厩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有机会详细研究它们,并制作了许多马的肖像。

 

这幅作品是他在英格兰旅行时所创作的。它是为英国马商亚当·埃尔莫尔画的。这幅画于 1866 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购。 

 

画中马腿的位置——前腿和后腿在空中伸展时都向外伸展——实际上从未在奔腾的马身上展示过。这是由Eadweard Muybridge在 1878 年发现的,他使用高速摄影表明,当马的腿在身体下方时,就在后腿接触地面之前,奔腾的马在空中飞行。

 

欧仁·德拉克罗瓦(法语:Eugène Delacroix,法语发音:[øʒɛn dəlakʁwa],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浪漫主义狮子”——是头上顶着火焰,心里怀着嗡嗡作响的低音风琴,降临在着世间的一头狮子。曾师从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画家皮埃尔-纳西斯·介朗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提香、格罗、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杰利柯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图片332.png

但丁和维吉尔共渡冥河(1822年、罗浮宫美术馆所藏) "La Barque de

 

图片333.png

Dante"希阿岛的屠杀(1823-24年、罗浮宫美术馆所藏) "Scène des massacres de Scio"

 

18世纪鄂图曼土耳其统治之下的希腊,受到欧洲情势如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浪漫主义等影响,希腊民族意识兴起。同时,欧洲列强包括俄国、法国、英国等介入希腊,加上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衰弱,提供了革命运动的背景。1821年3月,俄国袭击今罗马尼亚内的雅西与布加勒斯;4月,伯罗奔尼撒半岛爆发起义,屠杀土耳其人,开启了希腊独立战争的序幕。

 

希阿岛的屠杀:希阿岛位于爱琴海东部,主城距离土耳其城镇切什梅的港口仅7英里,在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希阿岛的领导者起先考虑到岛上的人数、军备的不足,以及地理位置邻近土耳其,而并无参与,直到1822年3月11日萨摩斯岛的革命人士Lycurgus Logothetis前来希阿岛,才引发后续的革命。土耳其在得知希阿岛的暴动后,同月22日起,派遣船舰与士兵前往希阿岛,展开为期3个月的大屠杀。屠杀中,土耳其屠杀婴孩、12岁以上的男性与40岁以上之女性,其馀的孩子与女性则成为俘虏,愿意皈依伊斯兰教者方可逃过。

 

此画于1824年的沙龙展出,刻画了苦难的岛民人物形象、土耳其军事力量、荒凉的大地等,呈现受到屠杀的希阿岛民的绝望。此画使德拉克洛瓦被视为浪漫主义画家,并与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的绘画形成对比。展出时普遍不受到当时的艺术家欣赏,而画作在未经国王批准、未完成程序的情况下由官方艺术部门直接购入,亦引起争议。

 

格罗认为,“这简直是绘画的屠杀。”

 

评论家戈蒂埃:“这是恐怖的色彩和光影。强烈的色彩,画笔的愤怒,使得古典主义者如此得不满和激动,使得他们的假发都发抖了,而年轻的画家洋洋自得。”

 

图片334.png

萨达那帕拉之死(1827年、罗浮宫美术馆所藏) "La Mort de Sardanapale"

 

萨达那帕拉之死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中亚述的君王亚述巴尼拔的故事。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一部作品。 这幅画使用丰富、生动的温色系。作品灵感来自拜伦勋爵的剧作《萨达那帕拉》(1821年)并由埃克托·柏辽兹表演的康塔塔《萨达那培拉斯》(1830年),以及李斯特·费伦茨的歌剧《萨达那帕拉》(1845年-1852年,未完成)。

 

萨达那帕拉之死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660年到前627年的亚述君主亚述巴尼拔攻打巴比伦失利后,被困在尼尼微宫,为了不让宫殿和财宝落入敌人手里,下令烧毁宫殿、处死自己的妻妾和马匹后自杀。

 

萨达那帕拉之死主要焦点是以艳红色的布装饰的床。床上身穿白色衣服、身上配戴金项链和金头饰的国王面无表情的坐著观看。一个女人死在他脚旁边,横躺在床的边缘。在场有五六个女子全裸,大部分在场的人都已经死亡,有几个被刀刺伤,左前方的一名男子试图杀死一只装饰华丽的马匹。在国王的右手边有一个男人站在做工华丽的金色酒瓶和杯子后面。床下零散的落著各种饰品。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筑物的样子但是难以辨识。

 

德拉克罗瓦在这幅画使用了大量的黑色和红色,这使得图像中的强烈的移动感,床的红色突出于有些黑暗、模糊的背景,这个场景具有混乱和暴力。萨达那帕拉的白色长袍、垂死的女人的肤色以及整个场景中金色物体的闪烁使画面快速流动。

 

画面使用不对称手法但组合保持平衡。在画面中床前大象旁边的女人是唯一面对观众的女人,其他的人都专注于手头上的任务:死亡。

 

德拉克罗瓦说,“这是我的第二号虐杀”。

 

图片335.png

自由引导人民前进(1830年、罗浮宫美术馆所藏) "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

 

从画面背景右侧的巴黎圣母院可以看出,画作中的地点是在巴黎。从巴黎圣母院和主要人物的比较中,可以显出画面场景的深远。画的正中是戴着象征自由的弗里吉亚帽、坦胸露出双乳的自由女神,她右手上扬,挥动着象征革命的红白蓝三色旗,面向右侧后方,号召身后的人民起来革命。画的左侧她望的方向,是一群手持武器向前冲的人民,最突出的是最前方望向自由女神的两个男人。左侧的男人做工人装扮,头戴瓜皮帽,身穿敞开的白衬衫,背着卡其布的挎包,右手持一把土耳其弯刀,腰间别着一把火铳。右侧的男人做资产阶级打扮,头戴黑色卷边圆礼帽,身穿白色衬衫与扣紧的黑色夹克,系有黑色领结,双手握着一把长火枪(此人的相貌酷似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本人,但在这点上没有共识)。在自由女神右脚边,一个男子匍匐在她脚下,他头裹暗红色头巾,身穿蓝色布衫,抬头仰视女神。画面右侧,在自由女神的左侧,有一个正举着右臂的小男孩,戴着帽子,身背挎包,双手各拿着一把手枪。人群的前方是倒卧在木头石块上的尸体,自由女神正跨过这些尸体,向前迈去。

 

自由女神举着旗子带领着起义队伍轰轰烈烈向前,用了写意的手法,人物七八个,空出了一大部分,反而反映出轰轰烈烈来。

 

此画场面宏大,用色对比强烈。画家有意地大量使用了红、白、蓝三种颜色,不仅在三色旗上,也在画面的其它地方。最明显的是伏跪在自由女神前面的男子的衣着:他的红色腰带、蓝色布衫以及其中露出的一截白色内衫恰好重现了三色旗的颜色排列。画作采用三角构图,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正是三角形的最高点。

 

以上四幅画,奠定了德拉克罗瓦的地位。

 

图片336.png

带鹦鹉的女人,1827 年,里昂美术博物馆

 

光线,脸上有反光的感觉。色彩:红蓝黄,用对比色。

 

图片337.png

阿尔及尔的女人(1834年、罗浮宫美术馆所藏) "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

 

带着东方宫廷的绚烂色彩。

 

图片338.png

愤怒的美狄亚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与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她是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天生拥有强大的魔法。她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爱上了因寻找金羊毛而来到科尔喀斯的伊阿宋。为了帮伊阿宋夺取金羊毛,美狄亚不仅降服了许多怪物,还追随他一同返回希腊,途中为了摆脱追兵甚至杀害了自己的兄弟。

 

与伊阿宋结婚后,美狄亚生下了两个孩子,然而伊阿宋却厌倦了美狄亚,遂抛弃她去追求底比斯的公主。被背叛的美狄亚开始复仇,不仅杀死了底比斯的公主,也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抛下伊阿宋去了雅典。后来,美狄亚嫁给了雅典国王,并有了一个儿子。在阻止国王与他另一个孩子相认的谋划失败后,美狄亚带着他的儿子回到了科尔喀斯,并推翻了她父亲的统治。

 

画中的美狄亚,上半部分脸是黑的,下半部分脸很亮,表现一种激越的情感。

 

德拉克罗瓦主要进行了艺术探索的部分是——色彩,有很多贡献。古典主义不关注色彩,关注素描关系及明和暗;德拉克罗瓦认为色彩是一幅画所固有的和本质的美,应该从一开始就关注色彩。正是在色彩的革命方面,他使西方的油画进入了新时代。

 

把黑色的背景改画成了紫色,上面的黄色散发出了耀眼的金色。黄色和紫色是补色。

 

色彩基础:

 

色相环

 

图片339.png


色相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间色——将三原色两两等量相调:橙色(红黄)、绿色(黄蓝)、紫色(红蓝);

 

复色——经过两次及以上调配的颜色:基本的复色有红橙、黄橙、黄绿、蓝绿、蓝紫、红紫;

 

邻近色——相近的颜色,靠得越近越协调;

 

对比色——色环上处在120度位置,比如红黄蓝;

 

补色——色环上处于180度位置,比如想突出一个颜色,可以用它的补色来进行衬托,用紫色来衬托黄色,黄色显得明亮为金黄色,比如两种颜色(等量)混合后呈黑灰色,那么这两种颜色一定互为补色;

 

图片340.png


中性色(无色)——黑、白、灰、金、银,和什么颜色都协调。

 

H=色相决定是什么颜色

 

S=纯度决定颜色浓淡

 

B=明度决定照射在颜色上的白光有多亮

 

明度,黑白灰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全靠近白是高调,全靠近黑是低调;

 

纯度(饱和度),颜色里没有杂质,没有别的颜色。

 

德拉克罗瓦发现:

 

物体的固有色在中间色调(不亮也不暗)上表现的最充分;

 

在高光部位(白色),固有色消失,因为高光部位反射天空的颜色。

 

图片341.png

德拉克罗瓦的调色盘

 

浪漫主义在英国主要表现在风景画上。

 

约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 /ˈkʌnstəbəl, ˈkɒn-/,1776年6月11日-1837年3月31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他的很多作品描绘的是家乡附近的戴德姆谷风景,此地因此得名“康斯特勃之乡”(Constable Country)。他可以在风景画上表现情感。

 

图片342.png

干草车,1821年,国家美术馆藏,伦敦

 

云的拟态十分好。

 

于 1821 年完成,描绘了英国萨福克郡和埃塞克斯郡之间的斯图尔河上的乡村景象。它挂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被认为是“康斯特布尔最著名的形象” 和最伟大、最受欢迎的英国画作之一。

 

这幅画在布面油画中描绘。威利洛特的小屋,也是康斯特布尔同名画作的主题,在最左边可见。场景发生在萨福克的弗拉特福德磨坊附近,但由于斯托尔河形成两个县的边界,左岸在萨福克,右岸的景观在埃塞克斯。

 

图片343.png

干草车(局部)

 

其中心特征是三匹马拉着实际上似乎是木车或大型农用马车过河的东西。

 

图片344.png

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座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Bishop's Grounds ),1825年,纽约弗里克收藏馆

 

为了感谢索尔兹伯里主教约翰·费希尔委托创作了这幅索尔兹伯里座堂的风景画,康斯特勃在左下角画了主教和他的妻子。

 

图片345.png

跳跃的马,1825年,布面油画,伦敦皇家艺术学院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英语: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简称J·M·W·特纳(J. M. W. Turner)或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又译透纳、泰纳,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水彩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在18世纪历史画为主流的画坛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视,但在现代则公认他是非常伟大的风景画家。

 

图片346.png


特纳对海洋有着毕生的热情。当特纳画这幅画时,沉船和其他灾难是一个流行的主题。他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以及那些远道而来的人们的恐惧。我们不知道这幅画的灵感是否来自真正的沉船。特纳以戏剧化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海难带来的创伤和恐怖。这些深色在透纳的早期绘画中很常见。它们与白浪的波峰形成对比。

 

图片347.png

燃烧的上议院和下议院,c.1835,布面油画,费城艺术博物馆

 

描绘了1834 年 10 月 16 日晚上在议会大厦发生的火灾。

 

与成千上万的其他观众一起,特纳本人在威斯敏斯特对面的泰晤士河南岸亲眼目睹了议会的焚烧。他使用铅笔和水彩在两本速写本中从不同的有利位置(包括从租来的船上)作了素描,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这些速写是在空气中即时制作的。作为特纳遗赠的一部分,特纳将这些速写本留给了国家美术馆,现在由泰特美术馆收藏。

 

第一幅画于 1835 年 2 月在英国学院展出,展示了威斯敏斯特桥上游一侧的议会大厦。河对岸的建筑都被金色的火焰包围着。大火正在吞噬圣斯蒂芬大厅的下议院会议厅,并照亮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塔楼. 火光在水中反射出暗红色,前景是一群观众。在这幅画的右边,威斯敏斯特桥像一座冰山似的若隐若现,比生命还大,但桥最靠近对岸的部分的透视在它被火焰照亮的地方被强烈扭曲。这幅画的部分内容可能受到火灾后第二天特纳在《泰晤士报》上读到的报纸报道的启发。这幅画于 1928 年被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购,作为约翰霍华德麦克法登收藏的一部分。

 

图片348.png

燃烧的上议院和下议院,1834 年 10 月 16 日,布面油画,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第二幅画于 1835 年晚些时候在皇家学院的夏季展览中展出。它展示了从更下游、更靠近滑铁卢桥的类似场景,作为河岸和船上的观众,火焰和烟雾在泰晤士河上肆虐。旁观。这幅画于 1942 年被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购,作为John L. Severance(石油巨头Louis Severance的儿子)的遗赠。

 

图片349.png

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c.1842,布面油画,英国泰特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了一艘被暴风雪困住的明轮轮船。这幅海洋画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时代画家对水上暴风雪的描绘,充分展现了透纳大胆、大胆的浪漫主义幻想。特纳在描绘人类无法掌控的自然世界,探索元素的影响和自然力量的战斗方面无与伦比。特纳最初是一名水彩画家,后来他开始使用油画。他后来将他在水彩画中学到的技巧应用到油画上。

 

这是典型的特纳晚期风格。特纳的色调和深浅不同的颜色被涂在不同的层次上,笔触为绘画增添了质感。颜色是单色的,只有少数灰色、绿色和棕色存在,具有相同的色调。围绕船的银色淡光创造了一个焦点,将观众吸引到画中。汽船的烟雾在天空中蔓延,创造出与海浪一样质量的抽象形状。

  

浪漫主义在法国雕塑上也很有成就。

 

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国雕塑家。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图片350.png


马赛曲

 

让-巴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

 

图片351.png

巴黎歌剧院前的雕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