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书画作品

来源:本站

2022-09-22 14:46:26

提起谢和平,少不了这些标签:他是学生眼里亲切和蔼的校长,是科学界屡获大奖的科学家,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山村出发,到广阔天地,谢和平院士以近乎执拗的秉性、特有的质朴性格和坚韧意志,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非凡人生路。


图片 1.png


岁月艰苦,“偷光”读书少年郎


1956年,谢和平院士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甘棠镇一个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里面。相比于其他小朋友喜欢玩耍,年幼的他更喜欢读书,书中知识对他而言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他深深陶醉其中。但是,生活留给他的看书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当时,村里还实行集体生产制,每年的粮食按全家所挣的工分来分。为了能多挣点工分补贴家用,儿时的谢和平院士不得不在每天上学前和放学后去放牛,然后才能看书做功课。每当夜幕降临,为了节省煤油,爱读书的他就只好借着厨房灶膛内炉火的亮光看书。


1973年,谢和平院士高中毕业了,他和所有同学一样回到家乡务农,到公社小煤窑里挑煤,靠一根扁担把煤从两公里的地方挑上来,一畚箕两毛六分钱,一天下来能挣个两块多钱。为了挣这两块多钱,谢和平每天要挑十来个来回,走个二十几公里。几年下来,他仿佛走了一趟挑煤长征,挑煤用的扁担在他的脖子后面磨出了一块难以平复的肌肉肿块,但却没有磨灭他那颗想读书的心,他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能让自己重返校园读书的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谢和平院士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考取了中国矿业大学。考上大学的他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面,带着对读书的喜欢,在本科毕业后他又考取了研究生。


1985年,提前一年拿下硕士学位的谢和平院士,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中关于岩石断裂理论的研究,是采矿、石油、地质等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采矿工程的顶板垮落、冲击来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一系列的事故与岩石损伤断裂过程有密切联系。


为了寻找一种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突破这一岩石力学中的古老难题,谢和平院士劳心焦思,废寝忘食。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中外资料;他经常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六七天,做上百次测定,观察岩石断裂中的分形维数……正是带着这股钻研的韧劲儿,谢和平院士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图片 3.png


他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研究,可一个个打击接踵而来。考上大学的弟弟不幸瘫痪、52岁的慈母猝然去世、心爱的女儿因病永远离去……但这一切没有让他就此止步,他仍旧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岩石的损伤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分析研究第一人。谢和平院士系统研究了裂隙岩体的几何形态、定量描述方法、断裂机制、统计强度、本构关系以及断层节理力学行为,建立了非连续裂隙岩体力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他将理论成果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煤矿开采中的技术难题,提出和设计了一套“顶煤弱化预爆破技术方案”,突破了国际采矿界公认的坚硬厚煤层不能采用放顶开采的技术瓶颈,提高了回收率。他还首次应用分形方法得到了岩体断层滑移、沉陷量与节理空间分布、粗糙度的定量关系,提出用局部有限样本进行分形插值获得矿山深部断层表面形态的方法,成果在河南鹤壁矿务局应用后取得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在这条自己认定的道路上。谢和平院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分量的科研成果陆续问世。扎根川大,一寸光阴一寸情。2003年,谢和平院士开始担任川大校长,身为校长的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看重。他坚持认为学校要逐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要为每一位师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精心培育“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氛围和环境,力争使每位教师能全心全意地搞科学谋创新,每位学生能安心潜心学知识成才。谢和平院士还曾告诫学生:“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人品比能力更重要,善良比天赋更重要,厚道比聪明更重要。”他认为厚道的人也许会走得慢一点,但每一步却能走得更坚实;厚道的人也许会暂时吃点亏,但却能领悟到更多人生的智慧;厚道的人也许会被认为不够圆滑,但却能赢得更多信任和尊重;厚道的人也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但却能收获最饱满的人生。


他提醒同学们,做老实人不是让他们胆小怕事,而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人格的本真;做老实人也不是让他们随波逐流、当好好先生,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多一份包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多一份担当。

2017年年底,谢院士因年龄到限卸任,他提到:“我任校长有14年210天,有幸成为到目前为止川大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至今不觉爱己深,一寸光阴一份情。15个年头,对于这个世界的变化只是短短一瞬,但对我来讲,却是一生融入血脉中不忘的深情。此时此刻,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要把川大校园的每个角落再多走几遍,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在记忆深处。川大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贫寒山村到广阔天地,这条路上,谢和平院士始终坚定地走着,走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非凡人生......

 

图片 5.png

作品名称:山水中堂

作品尺寸:240厘米X68厘米

作者姓名:谢和平

院士所在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作品描述:我力求骨法用笔的书写性,表达出小时农家劳作归来的感觉,尽量使画作意境表现出感染性。

 

图片 6.png

作品名称:草书手卷

作品尺寸:148厘米X15厘米

作者姓名:谢和平

院士所在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作品释文: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作品描述:该手卷作品之创作,于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在书写之中,力求文气之表达于其间,追求笔随心动、墨由情出的意境。

 

 图片 7.png

作品名称:山水中堂

作品尺寸:240厘米X68厘米

作者姓名:谢和平

院士所在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作品描述:我经常回想湖湘山水林泉之幽致,特别力求用特殊笔墨语言勾画出溪水、大坝之气势及山林之峻秀。

 

 图片 8.png

作品名称:草书条幅

作品尺寸:200厘米X68厘米

作者姓名:谢和平

院士所在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作品释文:开天辟地(题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预示着中国的光明与希望。)

作品描述:该作品在创作时,以米元章与王觉斯笔意而为之。大字正文强调骨力,小字题款争取意趣,二者力求相得益彰,不知适宜否!

 

 图片 9.png

作品名称:草书六条屏

作品尺寸:200厘米X58厘米X6

作者姓名:谢和平

院士所在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作品释文: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登庐山》毛泽东

作品描述:近来尤喜创作大字草书条屏,在创作时追求笔墨烟云,犹如大自然之云蒸霞蔚的妙境!